除了念書,他還喜歡觀察周圍的生產活動,比如鐵匠怎麼煉鐵、怎麼打農具,甚至還跑去學種麻、養蠶、抽絲這些活兒。這些經歷讓他攢了不少實用知識,後來搞造紙術的時候估計也用上了。
到了公元75年,蔡倫18歲那年,人生來了個大轉折。一個管桂陽鐵業的朝廷官員看中了他的才學和背景,把他推薦進了宮。
他就這麼從南方小地方跑到了洛陽皇宮,當上了宦官。剛開始他在掖庭幹活,伺候宮裡的嬪妃,那地方表面光鮮,其實危機四伏。
他學會了低調做事,處理雜務的同時還抽空看宮裡的書,提升自己。幾年後,他因為乾得不錯又穩當,被提拔成小黃門,負責傳皇帝的詔令和文書。這活兒讓他有機會摸清宮裡的權力格局,他一邊跑腿一邊留心觀察,慢慢搞懂了朝政怎麼運轉。
到了漢章帝的時候,蔡倫升到了中常侍,這可是宦官里的高職位,能接觸皇帝的日常決策。他在這位置上乾得挺出彩,幫皇帝管文書、傳命令,還敢直言朝政的毛病。
因為他說得有理有據,漢章帝挺信任他。但宮裡從來不是靠才華就能站穩腳的地方,權力鬥爭一直沒停過。
蔡倫知道光靠聰明不行,得找靠山。那時候竇皇后勢力大,因為沒兒子,跟太子劉慶的媽宋貴人不對付。
蔡倫看準了風向,投靠了竇皇后,當了她的幫手。他幫著搜集證據、放風聲,硬是把宋貴人整得自盡,太子劉慶也被廢了。
之後,竇皇后把梁貴人的兒子劉肇收為養子,立為太子,蔡倫還負責照看這孩子。公元88年漢章帝死了,劉肇當了漢和帝,才10歲,竇太后掌權。蔡倫靠著這波操作,地位更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