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新過起閒散日子後,他只能靠寫一些閒情詩文去維持生計,但還有家室需要照顧,吟詩作賦不是長久之計,所以他不得不低下頭,向朝廷大員投去簡歷。考慮到自己再做幕僚的可能性不大,所以他更希望藉助自己在文壇的聲譽,能謀個一官半職。
最終49歲那一年,駱賓王從軍入伍,在軍中擔任隨軍中文職。輾轉多年,這些政績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大的晉升。
機遇在他61歲時來臨了,駱賓王有幸被補授長安主簿,幾個月後,又被升到了侍御史的位置,相當於朝廷的監察官。這可是他人生中最高的官位了,但也正因為這個官職,他再次面臨人生的重要挫折。
在官場沉浮多年,這回被委以重任,所以他很珍惜這個機會。加上本身性格剛正,對貪官污吏一概不手軟,所以他得罪了不少達官貴人,這裡面有一些便是武則天的黨羽。
有人提醒他不要觸怒武后,但駱賓王不理會,還要把貪官名單上交朝廷,這舉動無疑是螳臂當車,註定會被人視為眼中釘。果然上任不到半年,他被人陷害貪財,鋃鐺入獄。
在獄中,駱賓王不僅遭受身體折磨,更遭受人格侮辱。堅持清白做人,卻遭此橫禍,這一切都來源於武則天對自己黨羽的縱容,在駱賓王的心裡,埋下了仇恨武則天的種子。
公元680年,唐高宗大赦天下,一些官員同情駱賓王,幫助他出了獄。朝廷派他到一個很遠的邊縣去當縣丞。至此,駱賓王已經對官場的黑暗極度厭惡,暗自等待反擊的機會。
作討武檄文,兵敗結局成謎
公元683年,唐高宗去世不久,武則天便奪取了皇權。為防止天下人的反對,武則天一邊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朝廷重臣,一邊重用武氏親信。一時之間,朝野上下籠罩著恐怖的氣氛。
親眼目睹了武則天的殘暴統治,駱賓王堅決不臣服於她。他主動辭官去揚州追隨徐敬業,準備發起武裝討伐武則天的行動。
徐敬業祖父,是唐代開國元勛英國公徐世勣,由於幫助過武則天入主中宮,所以武后對徐家比較照顧。不過徐敬業無法苟同武則天的所作所為,借恢復李唐宗室之名,決定帶兵起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