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. 等待中的情感貶值
電影《電子情書》里有段隱喻:梅格·瑞恩守著電腦等郵件,咖啡續到第四杯時叮咚聲響,卻是廣告推送。
若放在微信時代,她大概會懂什麼叫「等待中的慢性死亡」——看著對話框從「對方正在輸入」變回暱稱,像目睹曇花在眼前合攏花瓣。
等待就像握在掌心的雪,時間越久,流失的溫度越多。
當「對方正在輸入…」變成一場拉鋸戰,當已讀不回成為常態,等待便成了自我價值的慢性毒藥。
朋友小敏的男友總在凌晨三點回消息,理由是「加班」。
直到某天,她通過蘋果手機的定位功能發現,男友的位置在晚上十點就停在了公司樓下的酒吧。
面對質問,他理直氣壯:「我總要有點私人空間吧?」
小敏苦笑:「他的私人空間裡,裝得下狐朋狗友,裝不下我的『在幹嘛』。」
這讓我想起《詩經》里「既見君子,雲胡不喜」的雀躍,對比當下「消息免打擾」功能,恍如遠古篝火遇見智能家居的嘲諷。
拖延的回覆,是變相的情感霸凌。
當一個人故意製造回復延遲,實質是在宣告「我的時間比你珍貴」。
那些總說「等會兒聊」卻永遠在忙的人,像在玩一場單方面的捉迷藏——你永遠在找,他永遠在躲。
那些被晾在對話框里的真心,何嘗不是被時光揉皺的便箋?